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功能材料专业应用型人才(2)

来源:金属功能材料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融合培养 地方应用型高校肩负着为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应用型并

(二)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融合培养

地方应用型高校肩负着为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应用型并不代表不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而是更加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融合培养,将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践,在实践中领悟理论知识。因此,对于工程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设置,除基本的课内实验外,建议根据课程特点适当设置相应的综合实践环节,如项目训练、实习教学、课程设计、产教融合[3]等,以强化包括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在内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融合贯通,避免出现重理论轻实践、学术性重于实用性的现象[4]。地方高校功能材料专业课程体系中工程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建议不少于30%。

(三)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工程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5]。创新能力是应用型人才不断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应具备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依托于实践教学环节,除工程项目训练、实习实训、毕业论文等实践课程外,还可以根据地方高校功能材料专业具体方向,设置相应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科技竞赛、创新创业培训等选修课程来突出和强化功能材料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地方高校功能材料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传统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目标不明确、评价方式单一,过多关注就业率和升学率、不注重学生长期发展,办学趋向一致性和同质化、抑制了多元化与特色化[6]。而不同类型的高校承担着不同的使命与职责,需要构建不同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针对上述问题,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将工程教育认证以学生能力为导向的核心观念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结合起来,科学合理地构建地方高校功能材料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一)多维度评价

工程教育认证中规定了十二项毕业要求: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与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上述毕业要求可归纳成通用能力、专业能力、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感、个人发展与社会服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应在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注重多维度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过程评价与总结评价、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等。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针对的是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对于支撑毕业要求达成的所有课程,可根据课程性质、课程内容、支持毕业要求的指标点等制定相应的评价方式。如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程注重定量评价,实践性课程采取定性评价。

过程评价与总结评价相结合针对的是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对于每一项毕业要求,通常都会分解成几个具体的指标点,指标点由相应的课程进行支撑。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具体课程学习效果的定量或定性评价可定义为过程评价;当支撑该指标点的课程均修完后可进行阶段性总结评价,然后再将各指标点对应支撑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结合分别指毕业时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的评价和毕业五年左右培养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最终需要用人单位来检验,因此,在评价体系构建时,不能仅以学生毕业时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这一短期评价作为衡量标准,还需评价学生毕业五年左右是否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二)多元化评价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式是多元化的。除高校自身的评价外,还应将政府组织的专业教育审核性评估、第三方评价、用人单位评价、校友评价、学生家长评价等纳入评价体系,从而更全面、更客观地评价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与人才培养质量,并根据各方评价进行持续改进,从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结语

新工科建设对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因而在功能材料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时应立足地方行业产业发展与转型需求,以产出为导向,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重构应在遵循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基础上,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融合培养,突出创新能力培养。人才培养质量应采取多维度、多元化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1]高教司.“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J].复旦教育论坛,2017,15(2): 27-28.

文章来源:《金属功能材料》 网址: http://www.jsgncl.cn/qikandaodu/2021/0105/372.html



上一篇:翻转课堂在功能材料课程教学中的设计及应用研
下一篇:PET功能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金属功能材料投稿 | 金属功能材料编辑部| 金属功能材料版面费 | 金属功能材料论文发表 | 金属功能材料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金属功能材料》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